从西柏坡到北京——中央党校的1949
1948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以刘少奇为院长,杨献珍为教育长。马列学院的校址选在河北省建屏县(今平山县)李家沟口村,距西柏坡有十余里的路程。当时党中央代号“工校”,马列学院则称“工校文工队”。1948年11月8日,马列学院在李家沟口村一个大院里举行了开学仪式。教员仅有杨献珍(兼)、艾思奇、何其芳等人。已报到学员102人(另有8名学员开学后陆续报到),都是有5年以上革命工作经历、有一定政治思想水平、能写文章或相当于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干部。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马列学院先遣人员刘元士、郝沛霖等和中央直属机关先遣队一起,随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从3月23日开始,中央各机关陆续乘汽车离开平山、建屏,迁往北平,马列学院被安排在3月27日出发。在建屏县的将近5个月里,学员们学习了社会发展史(艾思奇讲授)、国文(何其芳讲授),也开始学习世界经济地理、西方革命史、中国通史和近代史,听了朱德和刘少奇的报告,思想开阔了很多、文化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因李家沟口村的路进不去卡车,3月26日,学工人员把要带走的东西搬到了距李家沟口村八里的东黄泥村,余下的物资包括马匹等都提前移交给当地政府。27日早饭后,杨献珍、艾思奇、何其芳等与学工人员一道从李家沟口村徒步赶到东黄泥村,分乘八辆军用卡车向北平进发。汽车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得厉害。但大家情绪非常高昂,一路上有说有笑。途经平山县城稍事歇息,当天晚上住保定省政府大楼,晚饭后还看了一场戏。
3月28日早晨,马列学院的车队从保定出发,前往北平。出城后一路平川,大地刚刚吐绿,迎面吹来的春风还带着寒气。大家的精神更加振奋,都想快点到达北平。根据行程规定,马列学院车队不能从北平城内经过,只能从前门外绕城向西行驶。快到北宫门时,车队在颐和园北墙外的路边停车休息,大家隔墙观赏到了颐和园万寿山的风景,感到很兴奋。之后,车队经青龙桥、红山口、玉泉山抵达香山,暂住慈幼院休整。4月14日,马列学院迁驻香山碧云寺西跨院,学工人员的住宿条件略有改善。食堂设在一个经过改造的大殿中,因为没有桌凳,大家都站着吃饭。上课则在水泉院。
为了保密,驻香山的中央机关对外统称“劳动大学”。到北平不久,学院给全体教职员工发了一套洋布做的灰色新军装。过去大家穿的是土布军装,战士装是四个贴兜,干部装是四个吊兜。新军装一律是吊兜,从军服上分不出谁是干部或战士,但大家平时都舍不得穿。
在香山期间,学员以自学为主,读书篇目有《拿破仑第三政变记》(以《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为参考书)《法兰西内战》(以《国家与革命》为参考书)、《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苏联历史教程》、《中国近代史》(浏览《民国史通俗演义》)。此外,还浏览了《世界经济地理》第一、第二分册。大家严格执行周恩来提出的“住香山的全体工作人员三个月内一律不准进北平城内”的规定,抓紧时间埋头读书。6月下旬,周恩来给马列学院第一期学员讲了一堂课,主要内容是当前形势,以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加紧学习。7月间全校学工人员学习讨论了毛泽东的论文《论人民民主专政》。
参加开国大典
参加开国大典是马列学院师生终生难忘的殊荣。大典前两天就得到消息,马列学院的教员、110个学员和几个工勤人员代表(当年教务处事务员韩怀秀是代表之一)将参加开国大典,并作为观礼队伍,站在天安门城楼边。想到新中国马上就要成立了,想到自己能有参加开国大典的幸运,许多人高兴得彻夜难眠。学校停课作了各方面的安排,交代了注意事项。当年的学员马齐彬曾告诉笔者,马列学院学员既是观礼嘉宾还担负保卫中央领导的任务。
10月1日大家早早起床,换上那套洋布军装,等待出发。天刚亮,几辆军用敞篷大卡车开到了马列学院驻地,满载着100余名师生前往天安门。车开到西四附近,大家下车步行,到天安门时已近晌午。
马列学院的队伍被安置在金水桥边,中山公园和天安门门洞之间,背靠天安门城楼,面对检阅通道。当时还是土马路,大家席地而坐,安静地等待着开国大典开始。师生们的对面是群众的队伍,此时已经人头攒动,红旗飘扬。
下午3点,林伯渠宣布开国大典开始。喇叭里传来毛泽东洪亮的声音:“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广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锣鼓声此起彼伏。接着,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大家目睹了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随后礼炮轰鸣,曾经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的学员们热泪盈眶。升旗结束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举行阅兵式。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受阅部队列成方阵,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前,接受毛泽东和中央政府领导人的检阅。当徒步方队威武雄壮地经过天安门前,当人民军队的炮车、装甲车和坦克在天安门前隆隆驶过,当刚刚组建的人民空军的战机掠过头顶,马列学院的师生们整齐肃立,内心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阅兵式结束时天色已晚,长安街上华灯齐放,工人、农民、学生、市民的游行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诞生。群众游行直到晚上9点才结束。马列学院的师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步行至西直门附近,再搭乘大卡车返回香山碧云寺。回去时已经夜深了,身体虽然疲惫,但大家激动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开门办学
开国大典前后,马列学院开门办学,在新解放区宣传和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校迁到北平后,中央书记处要马列学院帮助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革大)、华北大学(简称华大)及其他干部训练班解决马列主义课程的教员问题。因马列学院的教员仅有5人,学员就派上了大用场,他们被派往校外教课,既当学生又当先生。从5月份开始,有46个学员被派到20多个学校、机关、工厂、部队、训练班教课,每人至少一次,每次至少3小时,个别学员教课达34次。全校学员总计教课200次左右,600多小时。教课对象主要是新解放区的知识分子(学生、中小学教师、教授、留学生),其次为留用的旧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工人、党团员、机关和部队的干部,总数达5万余人。教课地点主要在北京,也到天津等地。教课内容主要是社会发展史,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同时,还有28个学员在21所中学兼任政治课老师,所教学生总计2000人左右。教员杨献珍、艾思奇、王学文等人也承担了向知识分子和各方面的干部教课的任务,在外教课最多的是艾思奇。
经济学家王学文是1949年6月调入马列学院的。1937年他在延安曾经担任过中央党校教务处主任兼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开国大典后,王学文开始给马列学院第一期学员讲授政治经济学。课本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参考书是苏联经济学家列昂捷也夫的《政治经济学》。11月上旬,马列学院开始建立旁听制度,18个中央直属机关的40个干部,以及革大的7个青年教师来校旁听政治经济学。驻扎在马列学院附近的北京卫戍部队连以上干部也到校旁听过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