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工作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意义与艰巨的使命。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日益多元化,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亟待创新与突破。西柏坡,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所承载的西柏坡精神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开辟新路径、构建新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与实践支撑。
从教育要素协同来看,西柏坡精神能够将思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相连。在理论教学层面,教师可以深入剖析西柏坡时期的历史事件、决策过程以及人物事迹,如三大战役的战略智慧与人民力量的汇聚,七届二中全会对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勾勒等,将这些丰富的历史素材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增强理论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而在实践教学方面,高校可组织学生前往西柏坡开展实地研学活动。学生们亲身走进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等地,目睹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感受当年的艰苦环境与伟大决策诞生的场景,从而深刻领悟西柏坡精神的内涵。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协同互动,让学生在 “知” 与 “行” 的循环中,实现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度理解与内化,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在教育主体协同方面,高校、家庭、社会与学生自身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育人整体。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开设专门课程、举办学术讲座、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传播西柏坡精神。例如,举办西柏坡精神专题讲座,邀请党史专家、学者深入解读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当代启示;开展以西柏坡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通过文艺演出、主题展览、演讲比赛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家庭则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以西柏坡精神中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品质为引导,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社会层面,各类媒体、文化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宣传报道西柏坡的历史故事、拍摄相关影视作品、举办红色文化展览等方式,广泛传播西柏坡精神,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而学生自身在接受多方教育影响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实践活动,如成立西柏坡精神学习小组,开展自主学习与研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并践行西柏坡精神等,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
教育关系协同也是构建良好思政教育文化育人模式的关键环节。西柏坡精神有助于重塑师生关系与学生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师生关系往往较为单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较为被动。而西柏坡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生动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与启发者。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西柏坡时期的某个历史决策进行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深入思考、积极发言,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与思想交流。同时,通过将西柏坡精神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个人理想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思政知识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自身成长息息相关,从而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与接受度。
从教育场域协同出发,西柏坡精神能够有效整合校园、社会与网络三大场域。在校园场域中,除了上述的课程教学与文化活动外,还可以打造西柏坡精神文化长廊、主题雕塑等校园景观,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西柏坡精神的熏陶。在社会场域,高校可与西柏坡当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例如,组织学生到西柏坡周边地区开展支教、扶贫调研等活动,在实践中传播西柏坡精神并践行社会责任。在网络场域,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制作西柏坡精神的短视频、动画、网络课程等数字化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B 站等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吸引更多学生关注与参与。同时,开展线上互动交流活动,如线上主题讨论、知识问答等,增强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学习体验与参与感,实现校园、社会、网络场域在思政教育文化育人过程中的协同增效。
西柏坡精神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强大的动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西柏坡精神在各要素、各主体、各关系、各场域协同育人中的独特价值,积极探索并构建以西柏坡精神为核心的思政教育文化育人新模式。通过这一模式的有效运行,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西柏坡精神,在新时代的 “赶考” 路上,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