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红色热土,见证了中国革命关键转折期的风云激荡。党中央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孕育出以 “两个务必” 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即便身处胜利前夕,仍需保持清醒头脑,艰苦奋斗,谦虚谨慎。这一精神,为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深沉且持久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守正创新征程中的关键指引。
守马克思主义之正,是高校思政教育永恒不变的灵魂坚守。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犹如明亮的灯塔,穿透历史迷雾,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思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课堂讲解、实践活动组织,还是校园文化营造,都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落地生根。从西柏坡时期共产党人凭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到如今高校学子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明辨是非、找准人生航向,一脉相承的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思政教师们要精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时代发展,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精髓,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生命力,从而自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筑起坚实的思想防线。
创工作方式方法之新,则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抉择。当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社会发展,思政教育对象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他们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动态化技术赋能思政教育。一方面,搭建智能学习平台,整合优质思政课程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生学习需求与知识短板,实现个性化推送学习内容,让思政教育如春雨般 “润物细无声”;另一方面,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重现西柏坡等历史场景,学生们戴上设备,仿若穿越时空,亲身参与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与先辈们并肩作战,感受信仰的磅礴力量,极大增强教育的代入感与吸引力。
完善叙事形式和说理方式,是拉近思政教育与学生心灵距离的关键桥梁。以往刻板生硬的说教模式难以打动学生内心,而以情动人、以形化人、以行育人则能开启心灵共鸣之门。以西柏坡故事为例,讲述军民齐心筹备三大战役,后勤保障队伍中老百姓推着独轮车、送着自家干粮支援前线的细节,用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构建叙事,让学生看到党与人民的鱼水深情,体悟胜利背后的精神伟力。再配合校园内的红色文化展演、主题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亲身演绎西柏坡故事,在筹备与表演过程中深化理解,真正做到 “把道理讲活、把理论讲透”,让思政教育从 “要我学” 变为 “我要学”。
统筹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还需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校内,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 “壁垒”,让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挖掘不同学科背后的价值导向;校外,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与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深度联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实地研学,聘请老革命家后代、当地党史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让校外实践与校内教学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总而言之,站在新时代的潮头,高校思政教育应以系统观念为统领,深度融合西柏坡精神,紧握数字化技术的 “利刃”,在守正中砥砺前行,于创新中蓬勃发展。持续探索优化思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做到以理服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爱国爱党情怀;以形化人,塑造学生坚毅品格;以行育人,锤炼学生实践本领。唯有如此,方能培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高校思政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绽放夺目光芒,奏响激昂奋进的青春乐章。